-----保留本網站所有網頁內容之一切權利,引用請註明出處-----

 

太極拳學習心得
 

 

太極拳氣功祛病 - 改善了零零落落的身體 

 

最初報名學拳的動機,是大學體育課學的太極拳,畢業後自己練習練的腰酸背痛、膝蓋受傷。於是想找老師稍微調整一下動作,至少練習時不要讓全身上下都在痛。沒想到這一調就調了幾年。老師當初給出的答案是:「砍掉重練」。

第一堂課,教了放鬆貫串跟鬆腰落胯,很快我就遇到所有砍掉重練的傢伙的共同瓶頸:過去用半蹲練馬步練了4年,已經變成用膝蓋蹲下的習慣,一下子改不過來。再來是放鬆與貫串的操作型定義,用意與身合為引導。我記得第一個禮拜回家練習,滿腦子在想「什麼意與身合為?身體跟意念結合不起來啊?」、「照步驟鬆腰落胯,若站不穩就順勢往後倒,力量就不會卡在膝蓋上。但是跌倒要怎麼蹲馬步?」。一個人在公園練習跌倒了幾次之後,完全搞不懂是怎麼回事,就停了下來。但每個禮拜上課都會教新的東西,我就每個禮拜不斷的累積新的疑惑,就這樣過了一個多月。累積五、六堂課,差不多是八段式教完一輪的進度,完全聽不懂也沒練習,於是我只剩兩個選擇,一是投降,二是想辦法搞懂。我就一邊摸著還在痛的膝蓋,一邊想著學費都交了,一定要學到東西──我決定剩下的一個多月先跌倒1000次,練完1000次鬆腰落胯後,如果還是不行,到時候放棄才能說自己真的沒天份。

之後藉著八段式的形式練了大概200~300多次,有次上課時老師幫我調整鬆腰落胯的動作,要我把兩側力量放鬆,我就「突然」會了。於是就發現太極拳確實學起來沒那麼容易,但只要照著老師教的方法練習時間花下去,似乎也沒自己想像中的那麼難。更重要的是,這個練習的過程,貫串也會了,如何聚集氣力也會了,除了馬步形式的鬆落(八段式第1234),弓步形式的鬆落(八段式第6)、其他形式的鬆落(八段式第5式、第7式、第8)也會了。之後隨著練習時間增加,慢慢從一個出口,到同時兩個出口,最後到四個出口能同時出去時,差不多過了半年,八卦掌學完八個行樁、五行氣跟五行拳各學完一輪,老師開始教八卦掌的八大母掌跟楊氏太極。

 

學會鬆腰落胯之後,膝蓋痛的問題獲得了解決,但立刻面臨下一個問題:一鬆落之後立刻往後跌倒,所有馬步形式的鬆腰落胯都站不住,每次跌倒後又要重頭再來很麻煩,最後我找到一個偷吃步的辦法,馬步形式的鬆落都做一點點,鬆落完有辦法引上來就好。引上來後,本來腰酸開始變腰痛...痛到睡不著覺的那種,老師說我的是胯散開的,長期壓迫到腰椎,現在力量經過腰椎,會痛是正常的,到身形回正之前會再痛一陣子,不能逃避它,八卦掌要多練。

之後就這樣子練了一陣子八卦掌、楊氏太極,開始覺得自己練的越來越有心得時,老師提醒我說,偷吃步的方法脊椎沒有插進骨盆,力量不完整,坐胯應該要坐完整。於是我開始想把坐胯加入拳架裡的每一次鬆落,結果發現別說坐胯,自己的胯完全不聽使喚...。很快我就發現,之前放鬆是鬆在小腹,我的腰、胯其實根本沒放鬆,然後在學八極拳的上步撐拳時發現「鬆」跟「落」是兩件事,有放鬆,不代表落的下來……

 這是第二次卡關,本來想說大概跟之前一樣,練習時間花下去,剩下的過一陣子看會不會有突破。不過這次卡關沒有花那麼多時間,當時我另外跑去報名法鼓山初級禪訓班,兩天下來,學到兩件事:如果想要放鬆,就專心把注意力、精神、意識放在需要放鬆的身體部位;如果有重量的感覺,就把它往下放。當時邊聽禪師講解,我就邊想,如果想放鬆腰,應該要把注意力放在腰;想放鬆胯,就把注意力放在胯,那如果我把注意力放在丹田,然後把丹田往下放會怎麼樣...?當時我還不知道這個就是門內胎息的「鬆」跟「沈」,只是單純把禪坐的放鬆方法拿來跟太極拳的放鬆方法印證看看,這時候大概過了9個月左右。

 兩天禪訓班結業後,我就迫不及待的把禪坐的放鬆方法放進太極拳裡練看看,結果發現不只鬆腰落胯順利很多,好像坐胯還沒立刻跌倒?再練一陣子後,慢慢鬆腰落胯就不會再站不穩了。很幸運的,就這樣突破了第二次卡關,這時候大概過了1年多一點。楊氏太極標準架學完了一輪,開始在練習時自己出一些考題給自己:像是這趟拳其他的路徑都不管,但有沒有辦法每個動作四個出口都要流完整、或是這趟拳不管時間慢慢來,但從鬆沈蓄勁到中定每個路徑都要做完整、或是這趟拳路徑可以不用做的很紮實,但有沒有辦法一招一式間把動作連起來在最短的時間內打完一趟……。寫這種自己出給自己的考題,有時候很有趣。然後也固定了每次練習的流程,看當天晚上剩多少時間,先練八段式6~12輪,再練五行氣6~12輪,最後練楊氏太極一趟,有空的話再練八卦掌八大母掌一趟。從這樣練一輪要4~5小時,進步到練一輪3小時左右,有時候覺得還沒練到什麼,一個晚上就沒了。

 接下來老師開始教纏絲架跟鬆散架,當時完全抓不到練習重點,這次卡關就花了很多的時間,什麼是「開」跟「合」?「纏絲」是什麼?太極拳「掤」、「履」、「擠」、「按」長的是什麼樣子?直到過了一年半,因為換工作搬家離上課地方太遠中斷上課前,我都沒有弄懂這些問題。

 

有些東西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例如我的身體狀態,這一年多來膝蓋痛好了,也不再腰痛了,本來一個月感冒一次,開始認真練拳後,兩年多再也沒感冒過。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失眠淺眠多夢也改善了一些。本來每天好幾次拉肚子,變成一、兩天拉一次肚子。本來長期鼻塞,變成練拳時可以通個半小時,本來每天頭昏腦脹精神不濟,練完拳精神會變好一點,可以撐到隔天下午。本來眼睛酸澀,練拳時眼睛會突然亮起來幾分鐘...…,生活品質大幅的改善,這時候是2014年初。

 

之後中斷到2018年,期間有陣子一個禮拜練習一、兩天的,也有一整年練不到十天的...生活不是一團亂,就是被工作完全填滿,想當然,身體又被我搞壞了,這次就很嚴重,不得不去看西醫吃安眠藥,加上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的藥,一天大概要吞個10來顆西藥...。西藥大概吃了兩年多,到2020年中,生活狀況稍微穩定了,決定再回鍋上課。結果第一堂課,老師看我打半趟不到的楊氏太極,跟我說拳架跑掉了,要砍掉重練...。拳架跑了?難怪那時候自律神經失調發作時怎麼補練效果都有限...沒辦法,那就重頭開始吧。

 

再次從基礎開始,老師講解「氣」,開始佈氣讓大家感覺看看……。大家都感覺得到,只有我感覺不到,同時心裡迷惑:「氣不是身體裡面放鬆後的感覺嗎?怎麼可以放到身體外面,其他人還感覺得到?」。因為完全感覺不到,只好照著最開始的方法:聽不懂沒關係,先用老師教的方法練一陣子再說。

接下來老師開始教陳氏太極,這次就不像學楊氏太極時那麼輕鬆了,所有招式完全沒看過,今天學完,隔天一覺醒來就忘記一半,兩天沒練就忘的一乾二淨。最後沒辦法,只好把筆記拿出來,老師講解完立刻記下,依序記方位,記動作,記路徑再搭配老師拍的影片複習。

 想當然,陳氏太極的練習馬上就遇到關卡,結外圈沒有問題,但結起來的外圈,一移動立刻散掉,我就每一個動作都多丟放幾次,看結好的外圈能不能多撐半秒。然後找不到自己的內圈,一開始只好先假裝丹田是內圈,當老師說內圈傳外圈,我就丹田傳外圈,雖然心知這可能是錯的,但找到真正的內圈前就暫時先假裝是這樣。再來是外圈傳內圈,真的幾乎完全傳不進去。這時候平常練開始降低八段式的份量,把五行拳加入平常練習的流程。

 這樣大概練了三、四個月,老師開始教纏絲,聽得懂,但做不到,於是我跑去附近的建材店找了磚頭,決定跟它拼了。一開始站在磚上,試了幾次,確定纏絲傳的到手後,把磚頭拿開再試一次,失敗再回磚上,成功就到地上,然後把纏絲放進拳架裡再試一次。這時也不管氣、外圈、內圈了,一招一式就是把纏絲做好傳到手上。大概一個月後進步到能把纏絲放到外圈上,很奇怪,纏絲傳出來的外圈可以撐的很久,外圈至少能開始移動一點點。於是我就把纏絲當成內圈,放進拳架從頭再練一次。

 這樣大概再練了兩個月,老師提醒我,只有纏絲沒有氣不行,內圈傳外園和外圈傳內圈兩種轉換必須都要會。這時候我的外圈已經可以搬的動了,於是就把纏絲留在撇身捶這一式,其他放掉,回到最開始結氣圈外傳內的練法,放回拳架從頭再練。這樣大概再練了34個月,才終於在拳架中把外圈傳內圈練出來。

接下來再過幾個月,開始練習完整一氣,老師拿出檀木塊讓大家試驗氣感,佈五行八卦陣,讓大家在陣中練習,有一次師兄帶來了沉香木佈陣讓大家試試看,不知為什麼,在陣中跟其他師兄對氣,第一次感覺到對方一股柔和溫暖的感覺傳到手上,才第一次感覺到氣感,感覺到氣感後,再把內圈換成這個氣感,放進拳架重頭再練一次。

 

纏絲學會了,圈結成了,我終於搞清楚「開」與「合」是什麼意思,和掤、履、擠、按應該要長什麼樣子,然後回頭把纏絲和完整一氣放回楊氏太極的拳架裡再試一次。時隔7年,才終於突破了當初2014年時卡住的關卡。

開始把纏絲放進拳架裡練習後,最明顯的改變是自己的身體狀況,自律神經失調的藥開始從一天十多顆藥一直減到一天剩2顆藥,安眠藥也減到剩半顆,終於在今年,醫生開始要我試著把安眠藥全部拿掉...。吃了四年的安眠藥,終於要跟它說再見了。

 

從小到大身體一直比較虛弱,不管比力氣、體能、運動、體育課什麼的,都是全班吊車尾。練太極拳只是當做運動,從來沒想過把它當成武術練,一開始學大學體育課教的套路的時候,坦白說除了膝蓋痛之外也沒有感覺太極拳有什麼特別的功效,所以當發現太極拳有強身健體的副作用時,我是屬於完全練氣不練拳的那種,因為對著空氣揮拳虎虎生風,真的要用時什麼也用不出來,我一直打從心底不相信我出的拳可以有力量。老師不斷的提醒說,用不出來,代表真正的功夫沒練出來,那強身健體的效果還是有限。對我來說沒有太極十年不出門的問題,反正當運動,就給它每週規律的運動,把身體健康調理好,若機會真正窺見完整太極拳功夫的一鱗半爪,那花下去的時間跟汗水真的值回票價了。

 

 

 

2022.03.22

 

 


•Copyright 2024 太極拳丹道武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