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放鬆的真義.
   

 

-----保留本網站所有網頁內容之一切權利,引用請註明出處-----

 

 

 

太極拳練鬆之功

 

       太極拳內家功夫由鬆入手,由始至終都跟鬆有關聯.然而鬆分為好幾個不同階段的練習重點.

首先是入手的鬆;這個階段以鬆開大塊肌肉群的力量為主,並將鬆開後肌肉所釋放的力量經過導引而順隨骨架結構延展由根到梢節節貫串之,因此入手的鬆為;知鬆在那裡?知鬆往何處去?知鬆之先後順序.這個階段練到了以後,身體結構相接而連結,筋脈循環則可以生生不息而無洩漏,在拳架動態中因節節貫串而能引導內氣排濁納清,行調節功能.這個階段心意與身體律動的重點在於建立以心念為主導,控制身體內氣跟動能的運行而形成的動作為主,建立正確放鬆的習慣而不是用肌肉用力所作出來的動作,更不是 只為了做出比鬆柔的樣子而已.

入手的鬆以引導經脈運行疏通引流筋氣順行於骨架而不洩漏為主,所以引力正骨,運氣力於筋骨之中,因此身形端正,無有走位搖頭晃腦散亂之外形.

其次是用手的鬆,這一層的鬆;一練;增加在有壓力之下的 "放鬆" ,這個階段是處於非常矛盾狀態上的拉扯.在加重受力之下要把壓力御掉,又要能引導骨架結構之力在身內流動,這個狀態見於增加鬆落而形成中,低架.以我個人之觀點低架未必須要,端看個人狀態.但是中架鬆落高度的過程是一種很基本的基本功之扎根,因為中架高度鬆落所產生的力量才夠將身體骨架節節貫串連結起來.當身形結構連接緊實時則能導引內在及外來的力量貫串全身流動至梢節,所以不會用太大的動作及空間來避開或御掉力量,因此立身中正而不使身形散亂搖晃,扭動等...

這一層基本功築建完成後,基本上身體筋脈氣息之運行,臟腑之氣內存與外放則已具備引導,調合之功力,同時身體狀態也具備了練低架與進一步增加功力訓練的能力.在這一層用手的鬆二練;形之內鬆,鬆在形之內.拳架則改為高架,內功部份則以站樁心法回到身心意內合的方向上.並在高架中練用最小的動作空間,由內而外,以意為導引,在身形內鬆開而形成 "勢" ,這個 "勢" 也就是外形招式動作形成的動能.這一層練由內而外的 "鬆" ,用鬆開,收放幅度的深長改變做出動作招式的習慣,因鬆而成 "勢" ,在此成為太極拳知鬆,練鬆, "得勢聚勁" 很重要的一環.

用手的鬆三練;明白,釐清,練出幾個 "鬆" 的頻率.第一個鬆的頻率;練鬆開的深度,第二個鬆的頻率練鬆開的廣幅,第三個鬆的頻率練鬆開的長度.

在拳架中 "深度的鬆"  ,形成由內而外的動能,如此不至於用手去做動作. "廣幅的鬆" ,在拳架中遇到有轉折開合之處可將氣力開展,使身形因內勁而使得動作因張開以形成招式,如此方不至於用手擺出招式. "長度的鬆" 在拳架中因鬆的長遠而使氣力節節貫串,因此減少及修正蹬腳,抬手,前傾,後仰,搖晃等現象.

第四個鬆的頻率練;"有力量的鬆".這個部份是鬆當中最矛盾,及最難理解的部份.不但一方面要鬆在身形結構之內,一方面又要能將身體外層所增加的壓力及拙力鬆開,這裡練因鬆而能蓄勁,而不是為了鬆的樣子而無法蓄勁,也不是只會把肌肉的力量御掉而已,在低架中當肌肉因身形高度降低而緊繃及增加壓力時,除了要把拙力放鬆之外又要能將身形結構的張力在肌肉緊繃處鬆開,並同時引導鬆開的力量運行,因此有鬆的能量而能蓄勁.

我師父說;陳發科公最喜歡泡好茶,端著茶盤帶著徒弟們一起練低架站樁,他蹲落而下,大腿與小腿呈現90度角垂直狀態,大腿平面剛好放著茶盤,一面悠閒地喝著茶,一面看著徒弟們全身上下不由自主的抖動著,然後一面邊重覆的提醒著;腿在酸,腦子在放鬆.師父說;想著,想著心念與身意合,當拙力御掉以後,慢慢的內勁能運行就漸漸越來越不酸了,當時我在想那有那麼簡單,後來當自已練過關卡後,才明白簡單帶過去的一句話,那表示流過許多汗水的 "下苦功" .

這一層練太極拳之剛勁,蓄養太極拳內家之氣力,運勁催發.氣力剛柔運化分際越純熟,發放越不受限制,因此而能出拳快速有力量,聚氣運行,佈氣身形內外,因以氣運行而鬆柔 形於外.

低架方面如果要練,要練對跟練到重點,如果只是把身形壓低,身體內外壓力,重量無法運化,轉折,蓄勁,那就太浪費時間了.低架若是不練,要在中架築基本功,在高架練身意連結的頻率,在站樁中練內勁與內氣的統合.

第五個鬆的頻率練;佈氣綿密的鬆.太極拳的柔在化勁為氣,因此而能養氣,行氣,用氣,總結來說,以氣運身才會形成鬆柔的陰陽變化,練內勁而化內勁為氣,使身體內陰陽轉換,生生運息,每一股勢都是陰陽,剛柔交疊互換所形成的一股勢,因此內鬆化氣,柔化身形內勁,佈氣充盈而行於外,由內而外剛柔交疊互換,運勁佈氣使勁氣在椿身內外生生不息運化歸元回樁身之中,在形意拳站樁中有一句話說;站樁練 "筋骨銅條身",意思為身形結構為根,勁氣在身內為養份使其根穩固扎實,則根能滋養,生長臟腑之氣,身形之氣,此為太極拳與形意拳之練身養氣,運氣,用氣.所以說;太極拳形於外的柔是因內勁轉化為內氣,運化在身形之內因此而綿密鬆柔,並非一直處於在追求外形的鬆柔而忽略了太極拳綿裡針的內在剛勁,柔氣.

太極拳養氣,蓄氣,運氣,以身體深度內層與樁身根勁鬆化蘊氣而成,佈氣於身體內,形體外,聚集成兩股氣場,內外交合,互換,鼓盪.這裡的動作因以氣運身而綿密柔和,非不敢用力,假裝不用力 的輕輕慢慢地抬手蹬腳比動作.

以前我師父說;用 "心" 看,用 "心" 體會再練,不要只用 "看" 的.這句話我的認知一直都是錯的,直到開始教徒弟時才想明白,用 "心" 看不是只看外形動作,而是"心"的察覺,體察傳授給你的心法, "用心" 在過程如何完成,而不是怎麼做動作,想要做動作就會模仿,而模仿到的只是很表面的外形而已.練拳時每個人,每次氣力,動作到位的程度皆有大小不一之差異,不須要為了外在的形而失去了內在的連結.

如果只是專注在外形招式動作中會看不到練勁化氣而鬆柔的內在,所以只能模仿外形的鬆柔,看起來不用力的樣子,在教拳中,我教練慢是要先把心慢下來,這樣才能看得到內在的運化,流程,而慢的同時也是在執行心法身意的運作過程,不是為了比招式而慢,所以不要只用眼睛去看,這樣只會看到招式的動作而已,如此方不至流於刻意地去模仿動作所呈現出來的力感或外形,反而是要用 "心" 聽,盡量不要只透過用看的去模仿動作,等到真的"聽"進去身體了,一切自然豁然開朗,若只是模彷外形或是只看招式終究不過是表面動作而已.

        鬆柔的 "用氣" 在太極拳站樁內功心法中隨著用功,功力累積逐漸能深入內層運化,層層共振,鼓盪,一練身形之氣,二練經脈之氣,三練臟腑之氣,此為太極拳內功之 "氣遍身軀不少滯" .

內家形意拳,太極拳"用氣" 之功;一為以氣催力外,二為修補身體.以氣催力練發勁,催發收放練氣力.氣力為養身,健身,強身之根本,練氣力強度,程度不必跟他人相比,而是依照自已身體狀況適量調整,以陰為滋養,以陽為運化,是謂剛柔並濟,陰陽調和,常見很多人臟腑之間失衡,就像胸悶氣行不順,易咳不止,腸胃鼓塞不散,腰腎氣虛不聚等等....看醫後証據上數字顯示是沒問題,可是又好像有很多問題,重點是又找不到問題點.

很多人曾跟我咨詢,討論以練功改善身體健康的問題,其中有些是我的學生,有時候一眼看去,我說;你胸淤塞,氣像是無法宣洩出去....你肚子與腰間斷節....你一邊的腰塌陷進去等等.....不勝枚舉,然後一定會回答;對耶,中醫師說我這部位怎樣....怎樣....大家共同的反應都是問我為什麼會看得出來?說實話,我自已也說不上來,那是一種直覺,可以感受到每個人身上都會有流動的力量,身體上會有直向的拉力,身形之內會有張開的收放,在關節與肢體骨架有轉合旋力跟緊實度等等.....這些都像是有散發出週波功率般,那裡斷了連結一看就知道.問題是怎麼知道?話說回來如果把自已練得更順暢了,別 人的 "容器" 內那裡不通不就很明顯可以感受到了嗎?

有次剛好觀察到一個學生練拳,都是手到一個角度,肩膀一定會抬起來,直覺上看他的胸內有一個緊繃的區塊因而使力量無法鬆開傳到肩關節.學生說;他有受傷過,胸內深層有一區塊會痛,所以手無法鬆開到某個角度,我說;如果你不介意的話,我打你三拳應該可以打散六成的淤塞,其它自已練就可以疏散了.

有一次一個學生剛來時脊椎多節凹凸錯位,我說;如果你不介意躺在地上的話,我用你的身體來練抖捍試試.抖幾下以後脊椎就劈哩啪啦地響起來,落差小的就歸位了,其他空隙變小後自已練就能接上了.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大家不禁會問,為什麼身體會走到這步田地?其實答案很簡單,二個字,"氣力"而已.

氣力是由內而外可凝聚,收放,運行的能量,因此在內可以疏通淤塞,收納失衡,運化宣洩,所以內氣可調合身內臟腑,樁身內勁則可行於身外.

身體沒有了氣力,就等於身內沒有陰陽.陽剛的能量低落,臟腑則日漸虛寒,因此無法連結相生互補,所以只能日漸耗損而無法自行修補.

由內而外或由外練內,都不是問題,各門各派有各家的練法,重點是;練內在的時候要能練進去,要由外到內的時候要能往內在去,如此而已,不然就好像臟腑之內冰寒封固,身外動作再大也難化身內之淤寒,就算招式外形比得再好看,多柔和,又有幾分能 勁氣可以滋養臟腑.

 "用氣" 之功二為; "修補身體"

"修補身體" 就好像充電機制一樣.身體心力不斷消耗電力,補充循環,影響身體自我修復的因素不一,不過人們可以透過各種方式來鍛練我們身體的自我修復機制,幸運的是;在正統傳承的太極拳內功中,內氣之用是一帖 "良藥",透過內功心法層層相連,太極拳練氣在站樁內功中有非常完整且有系統的內功心法,逐層一一練外層筋骨血肉之氣,中層身內筋脈之氣,內層臟腑之氣.據我的師父回憶陳發科公在陳式太極拳中,發勁快而鬆活,勁力收放彈抖自是不在話下,但是運氣鼓盪使身形鬆柔行氣,以氣運身的 "鬆柔" 超乎一般人對他發勁陽剛之勢的想像,也就是說;難以想像他能因化勁為氣,運氣鼓盪,行氣鬆柔於身形動作之中.而楊澄甫公在楊式太極拳中以鬆柔,沈穩行拳顯示於外,也是眾人所知之事,但是他卻以練低架,聚氣催勁為主要訓練內功勁氣.

兩位似乎不同風格的當代大師對於內功陰陽,剛柔的練法,外形上好像南轅北撤,但內功方面有著很大部份是大同小異的,我的師父說;陳式太極拳關起門來練內氣鼓盪,以行氣之鬆柔,運氣之動盪於身形之內,後以用氣之功行功練拳.

楊式太極拳雖以鬆柔形於外,但私下用氣練勁,以練氣之功練剛勁之處,催發內勁.這些內在勁氣陰陽,內和,剛柔並濟之勢在站樁內功心法中皆有完整傳承 的正統練法.

整體上來說;陳式太極拳站樁,以樁形內鬆之 "勢"運化內氣,動盪翻騰相合勁氣為主,其行氣就像一收一放的風鼓,在收放之間聚氣,歛氣,行氣,最後運氣催發勁氣相合.楊式太極拳站樁以鬆柔轉化內氣施佈於樁身內外,形成身體內圈與樁體外圈兩股氣場,相生相合運化鼓盪身形內外之氣,不但可自我調氣,練氣 時更可以共震對練形成氣場團聚,帶動弱者運氣調身,正常者收歛內勁讓身體內氣頻率穩固,氣力內守.

太極拳由"鬆念入身"入手行功身體之內,形拳於外.太極拳因形 "聚勢" ,因勢而變化身形,因此能 "行於勢" 而綿綿不絶.

 

 

 

2018.11.12


•Copyright 2018 太極拳丹道武術. All Rights Reserved.•